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人物传记 >马化腾的资本 > 第10章马化腾“三问”——谨小慎微前行每一步
第10章马化腾“三问”——谨小慎微前行每一步
作者:包一冰   |  字数:1619  |  更新时间:2017-08-01 17:31:41  |  分类:

人物传记

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谁都无法预测互联网市场将来是什么样的,企业时时刻刻都像是置身于十字路口,无从断定哪一条道路好走。而腾讯一路走来能冲破重重阴霾,道路越走越宽,关键就在于马化腾的“三问哲学”。

基于对公司未来的发展,马化腾表示,要更好地发展产品和业务。在公司内部马化腾每当要推出一款新的产品或一项新业务时,他会让团队思考三个问题。

一问:新领域你是不是擅长?有的企业做产品总是把盈利放在第一位,对于用户是不是需要,自己是不是擅长根本不屑一顾。而马化腾真正擅长的就是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用近乎偏执的兴趣和近乎狂热的工作热情做产品,极端专注于技术开发和提升用户体验,这当然能高出对手一筹。

二问:如果你不做,用户会损失什么吗?做软件工程师的经历使马化腾明白,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创作者的自娱自乐,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产品,是马化腾成功的秘诀之一。

三问:如果做了,在这个新的项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

在“三问”哲学思想引导下,腾讯每一次推出新业务时都有自己的商业逻辑,其实更多的时候主要看市场和腾讯自身能力的匹配。基于这方面,马化腾在把触角伸向新的业务线时很少失败,这与他的商业思想有很大关系。

腾讯公司刚成立时,腾讯在网络寻呼系统市场上越做越大,收获了很丰厚的利润。然而,它也面临着重大选择:一方面寻呼行业在走下坡路;另一方面,腾讯的QQ用户数达到了100万,而且还在迅猛增长。早先,QQ只是作为公司的一个副产品存在的,马化腾对QQ所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且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资金上,他对自己究竟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并没有把握。当时,腾讯所采取的策略是“三管齐下”:一方面腾讯继续巩固传统网络寻呼系统带来的大量利润;另一方面将精力更多集中在改进QQ功能和开发新版本上;与此同时,再寻找风险投资的支持。最后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是正确的。

这样一来,腾讯在新产品发展周期上与其他互联网企业相比,显得更加谨慎而缓慢。但也正是这种理性的态度,腾讯全体人员总是对某项业务的盈利与否保持着比较冷静的心态,从而使腾讯的新产品形成一个比较稳妥的扩张节奏,保证企业始终在动荡的市场中保持平衡有序地发展。

而有的企业家正是缺少像马化腾“三问”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点成绩便沾沾自喜起来。他们过分地相信自己的感觉、能力和判断,而忽视了今非昔比、一切都在变化之中的现实,过分地依赖自己成功经验的总结和继承,过分地迷恋自己成功的往事和历史。这种过度自信和对自己放纵的态度,往往导致自己把来之不易的成功丢失掉。时刻保持科学谨慎的态度才是成功之道。

就像李嘉诚刚进入房地产的时候,当时他挺进地产的原则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具体做法就是不卖楼花(楼花是一种投资工具不动产期货,指该地产发展项目还未完成),不贷款,不按揭,只租不售,有效地避开了银行挤提和地产危机。

20世纪60年代后半叶,香港地产有价无市,到处贱价抛售物业。李嘉诚审时度势,趁低吸纳。这一招奠定了李嘉诚成为香港首富的基石。

面对地产界的主流新风潮,李嘉诚冷静地分析了银行按揭。他得出结论,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直接影响银行。正所谓唇亡齿寒,一损俱损。因此,过多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根据高利润与高风险同在的道理,李嘉诚制定了方略:资金再紧,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不牟暴利,物业只租不售。

“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是李嘉诚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在资本市场中谨慎往往比“胆大”要有力量得多,像我们熟知的那些大公司没有哪一个是凭空出现在人们眼前的,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摸爬滚打过来的,因为企业的领导人非常清楚:在竞争中稍有不慎,就会给公司带来极大的损失。而那些看起来什么都不怕的人,只是欲盖弥彰,他们内心是多么害怕对什么都小心翼翼的人,到最后只有谨慎的人才能稳操胜券。就像古人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