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2150  |  更新时间:2012-08-20 16:59:28  |  分类:

军史乡土

第20章

仔细察看地球仪上的地图并读读几个世纪以前的地理名称,对观者来说也是一件挺有趣的事。例如,西班牙(Hcnanvm)那时称为rhyme.,今日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那时统称为巴巴里(BapBapHa,有“蛮邦”之意),智利(qHNN)那时称XNNN,巴拉圭(FIaparnaN)那时称rlaparM。虽然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地球仪有不少假说,但都没能进行科学的论证。看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解开这些谜团。

著名画家凡·高自杀之谜1853年,凡·高生于荷兰的一个新教徒之家。少年时,他在伦敦、巴黎和海牙为画商工作,后来还在比利时的矿工中当过传教士。在此期间,他目睹穷人的艰难生活,以最大的热情帮助那些煤矿工人,义务收容那些受重伤而垂死的矿工。不过,这却引起了矿主的不满,因此他仅干了6个月就被解雇。1881年左右,他开始绘画。1886年去巴黎投奔其弟,初次接触了印象派的作品。1888年精神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1890年5月16日,他告别了圣·雷米的精神病院,途经巴黎去看望弟弟提奥。提奥的妻子回忆说:“我原以为会看到一位病人,但站在我面前的却是健康的、脸上浮现着微笑的、神态坚定、体格强壮、肩膀宽阔的男子……他已经完全好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两个多月后,“已经完全好了”的凡·高却开枪自杀了!在短短的37年人生中,凡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贡献给了艺术。短短1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了大量油画、素描和版画。

凡高凡·高死后,他的画“价值连城”。在近几年的世界名画拍卖会上,凡·高的四幅画售价在1000万美元以上,其中《鸢尾花》和《向日葵》竟然分别以5330万美元和3985万美元成交。于是有些人遗憾地说,倘若画家生前能够得到这些钱的零头,他也不会开枪自杀了。这些人认为,贫困是凡高选择死亡的直接原因。确实,凡·高一生穷困潦倒,在最后的10年里,他只能靠弟弟提奥的接济度日。

还有人说,凡·高是因为嗜饮艾酒导致精神失常才自杀的。美国堪萨斯大学以阿诺尔德教授为首的生物学小组分析了凡高晚年书信的有关记录,发现凡·高生前大量饮用艾酒。艾酒配方复杂,主要成分有桧、肉豆蔻、婆罗纳、茴香、海索草等植物,其中肉豆蔻原产摩罗加群岛,肉豆蔻中含有肉豆醚、榄香素等活性成分,中毒后发生时间和空间定向错误,产生听幻觉和其他幻觉。艾酒看起来碧绿透明,闻之有怪味,尝之味苦,然而像中国的臭豆腐一样,凡是爱喝它的人却认为它奇香无比,令人迷恋。研究发现,饮艾酒如同吸食鸦片,会给人带来灵感冲动的感觉,但实质上是轻度中毒时出现的精神松弛、兴奋和幻觉,倘若中毒较深则会导致惊厥、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而在凡·高生前的18个月里,他就患有胃痛、便秘、精神恍惚、幻觉等症状。梵高绘画也有人说,爱情的失败是导致凡·高自杀的根本原因。

凡高从没有在一个女人身上得到幸福,他一生都在爱情的渴望和失望间徘徊。凡·高在伦敦做小职员期间,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可得到的全是挖苦和讪笑,这伤害了凡·高的自尊心,从此他变得沉默寡言。他唯一成功的恋爱是在迁居奥维尔时,与医生加歇的女儿玛格丽特的相遇。据说两人互相倾慕,玛格丽特对凡·高一见钟情,可是这对鸳鸯被加歇医生拆散了,他坚决反对女儿与又穷又丑的凡高结合。这次爱情的受挫,大大刺激了凡·高,终于导致了他精神失常以至于自杀。凡·高是因为什么自杀?这个谜尚未解开,这也许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透过这件事,人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杰出人物在生前往往为社会不容呢?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之谜1910年11月的一天,天空如往年冬天一样阴霾,路上的人们仍旧行色匆匆,没有人注意到在阿斯塔伯瓦火车站有一位耄耋老人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位老人就是享誉世界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

人们不禁要产生疑问,为何在如此的寒冬,这样的大作家会病逝在这样的一个荒僻的地方呢?托尔斯泰是举世闻名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28年8月28日他出生在莫斯科附近的雅斯纳亚的一个名门望族,排行老四,在刚出生没多久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11岁的他成了一名孤儿。但由于家庭富裕,他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大学期间,他受到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产生出一些激进的想法,对地主阶级表现出不满。1851年到1855年他在沙皇军队中服役,在这个过程中,他创作了自己的处女作《童年》,在文坛上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同时,军队的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1869年秋完成的里程碑似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部作品被罗曼·罗兰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里亚特》”。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完成了另一部使他获得“艺术之神”称号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晚年的托尔斯泰开始笃信宗教,他的宗教观、世界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他73岁的时候,返回了故乡雅斯纳亚的庄园,他尤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对那些在农田中辛苦耕耘但仍贫苦不堪的农民阶级感到了深深地不安和自责。他提出了一种“不抵抗主义”,也形成了以“放弃私有财产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这时,他开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过上简朴的生活,从事辛苦的体力劳动,注意接近农民。到了后来,他甚至要把自己的田地和财产分给穷人,同时,也打算把自己全部著作的版权无偿地献给社会。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