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5364  |  更新时间:2015-08-10 14:22:51  |  分类:

儿童教育

柳季诚实公正,不因人而异

名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故事

战国时期,列国争霸,小国国君整日惶恐不安,不知道厄运哪天就会降临。鲁国有个宝贝,叫作岑鼎。这只岑鼎形体巨大,气势宏伟雄壮,鼎身上还由能工巧匠铸上了精致美丽的花纹,让人看了有种震慑心魄的感觉,不由得赞叹不已。鲁国的国君非常看重和珍爱岑鼎,把它看作镇国之宝。

鲁国的邻国齐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国力很是强盛。为了争夺霸权,齐国向鲁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进攻。鲁国较弱,勉强抵挡了一阵就全线溃败了。鲁国国君只得派出使者,去向齐国求和,齐国答应了,但是有个条件:要求鲁国献上岑鼎以表诚意。

鲁国的国君很是着急,不献吧,齐国不愿讲和;献吧,又实在舍不得这个宝贝,如何是好呢?

正在左右为难之际,鲁国有个大臣出了个主意:“大王,齐人从未见过岑鼎,我们何不另献一只鼎去,量他们也不会看得出来。这样既能签订和约,又能保住宝贝,难道不是个两全之策吗?”

“妙啊!”鲁国国君拍手称是,大喜道,“就照你说的这么办!”

于是,鲁国悄悄地换了一只鼎,假说是岑鼎,献给了齐国的国君。齐国国君得了鼎,左看右看,总觉得这只鼎虽也称得上是巧夺天工,但似乎还是不如传说中那样好,再加上鲁国答应得这样爽快,自己又没亲眼见过岑鼎,这只鼎会不会是假的呢?又能用什么方法才能验证它的真伪呢?要是弄得不好,到手的是一只假鼎,不仅自己受了愚弄,齐国的国威也会大大受损。

齐王思前想后没有法子,只得召集左右一块儿商量。一位聪明又熟悉鲁国的大臣出点子说:“臣听说鲁国有个叫柳季的人,非常诚实,是鲁国最讲信用的人,毕生没有说过半句谎话。我们让鲁国把柳季找来,如果他也说这只鼎是真的,那我们就可以放心地接受鼎了。”

齐王忧虑地说:“柳季再诚实也是鲁国人啊!万一他为了鲁国的利益,对寡人撒谎怎么办呢?”

大臣回答说:“臣听说,这个柳季不但诚实,而且十分公正,绝对不会因为对象不同而欺骗自己的良心的。”

齐王同意了这个建议,派人把这个意思传达给了鲁国国君。

鲁国国君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得把柳季请来,对他把情况讲明,然后央求他说:“就请先生破一回例,说一次假话,以保全宝物。”

柳季沉思了半晌,严肃地回答道:“您把岑鼎当作最重要的东西,而我则把公正诚信看得最为重要,它是我立身处世的根本,是我用一辈子的努力保持的东西。现在大王想要微臣破坏自己做人的根本,来换取您的宝物,恕臣不可能办到。”

鲁国国君听了这一番义正辞严的话,知道再说下去也没有用了,就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签订了停战和约。

解读

世间一切有形之宝物皆可以金钱来定价,但公正、诚实、平等则是无价的,任何宝贝都不能与之相比。正如柳季所言一样,这些东西是做人之根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当然,柳季的做法也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一个命题。那就是当个人做人的原则与国家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人们应该如何取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名言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清刘鹗老残游记

故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秦始皇焚书坑儒,大肆推行惨刑酷法,弄得民不聊生,天怒人怨。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秦二世不知收敛,继续推行暴政,终于引起了百姓的反抗。

公元前209年7月,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那一年,阳城的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着900名民夫到渔阳去防守。渔阳就是现在北京市郊的密云县,在遥远的北方,这其中便有陈胜和吴广,渔阳离他们的家乡有好几千里,他们被指定为屯长,没日没夜地拼命向渔阳方向赶路,害怕耽误了规定到达的日期。

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志气的人。他跟别的长工一块给地主种田,心里常常想:我年轻力壮,为什么这样成年累月地给别人做牛做马呢?总有一天,我也要干点大事业出来。

有一次,他跟伙伴们在田边休息,对伙伴们说:“如果我将来富贵了,不会忘了老朋友的!”

大伙听他这么一说,都禁不住笑了。有人对陈胜说:“你现在给人家当雇农,穷得不得了,连锄头犁耙都不是自己的,哪来的富贵呀?”

陈胜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躲在屋檐下的燕雀,怎会懂得鸿雁和天鹅的远大志向呢?”

陈胜和吴广本来不相识,碰在一块儿,同病相怜,很快就成了朋友。他们只怕误了日期,天天急着往北赶路。

当时正值夏日雨季,他们走到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西南)的时候,正赶上连降暴雨。大泽乡靠近淮河的支流浍河,地势低洼,大水淹没了道路,没法走了。他们只好停下来,等天晴了再走。

秦朝的法令很严酷,按照秦朝的法律,被征民夫如果误了期,就要被杀头。大伙儿看看雨下个不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陈胜、吴广计算一下,估计无论如何也不能按期到达渔阳,已经犯下了杀头之罪。陈胜偷偷跟吴广商量:“这儿离渔阳还有几千里,怎么也赶不上限期了,难道我们就白白地去送死吗?”

吴广说:“那怎么行,咱们开小差逃吧。”

陈胜说:“如今要是逃走,抓回来是死;起来造反,夺天下,顶多也是死。与其这样等死,还不如为争夺天下而死呢!”

吴广问:“怎么去争夺天下呢?”

陈胜说:“天下的老百姓吃够了秦朝的苦头。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按理不该他做皇帝,应当做皇帝的是他的大哥公子扶苏。扶苏常常劝他老子不要杀人,他老子一生气,就把他派到蒙恬那里去带兵守城了。如今听说二世已经无缘无故地杀了公子扶苏,老百姓只听说扶苏是个贤人,并不知道他被害的消息。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曾经立下汗马功劳,又很爱护士兵。有人说他已经死了,也有人说他在楚国灭亡的时候逃走了,咱们楚国人都很想念他。如今要是咱们假借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反对二世,一定会有许多人起来响应的。”

两个人商量了一阵子,吴广认为陈胜说得有道理。人们当时都非常迷信,想要号召群众起来造反,除了借助扶苏和项燕的名义之外,还得用装神弄鬼一类的办法,取得群众的信任。

为了让大伙儿相信他们,他们想出了一些计策。他们拿了一条白绸布,用朱砂在上面写上“陈胜王”三个大字,把它塞在一条人家网起来的鱼肚子里。

第三天,伙夫上街买鱼回来,剖鱼的时候,在鱼肚子里发现一块绸子,绸子上用朱砂写着“陈胜王”三个大字。大伙儿一下子就传开了,都认为这是老天爷的旨意,原来陈胜是真命天子呀!

到了晚上,忽然有人看到破庙那边的草木丛中,忽明忽暗的闪烁着鬼火,并且还隐隐约地听到狐狸的叫声:“大楚兴,陈胜王。”

这事让大伙儿又害怕,又奇怪。狐狸怎么会说人话?莫非是狐仙也知道陈胜是个真命天子,向人们来报信了!

第三天清早起来,大伙儿都跑来看陈胜,在背后点点戳戳地议论着这些奇怪的事,越看越觉得他长得的确与众不同,是个真命天子的相貌。加上陈胜平日待人和气,就更加尊敬陈胜了。

陈胜、吴广利用迷信,在群众中造成了成为领袖人物的舆论。吴广平日的人缘最好,大伙儿都跟他合得来,愿意为他奔走效劳。有一天,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跑去激怒军官,跟他们说,反正误了期,还是让大家散伙回去吧。那军官果然大怒,先打了吴广几鞭子,接着又拔出剑要杀吴广。大伙儿一拥而上,抓住军官,吴广倚仗人多势众,一个箭步窜上前去,夺下军官手中的剑,把军官刺死了。陈胜也乘机把另一个军官打翻在地,一剑结束了他的性命。

陈胜、吴广杀死了军官,把大伙儿召集起来,说:“弟兄们!咱们遇上了大雨,已经不能如期赶到渔阳了。按照法律,误期是要杀头的。即使能够饶了我们的命,可是驻守边防的人,到头来十有八九都是要死的。反正是个死,死就得有个名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伙儿一齐高喊说:“对呀,我们听您的!”

陈胜他们派一部分人上山砍伐树木、竹竿作为武器;又派一部分人用泥土垒个平台,作为起义誓师的台子;还做了一面大旗,旗上绣了一个大大的“楚”字。一切都准备妥当了,陈胜、吴广领导着大伙儿撕下一只衣袖,露出右臂宣誓。他们俩顺应了广大百姓拥护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心理,假称奉了扶苏、项燕的号令起兵。大伙儿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陈胜叫人把那两个军官的脑袋割下来祭旗,他宣布自己是将军,封吴广为都尉。900条好汉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

临近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都拿出粮食来慰劳他们,青年们纷纷拿着锄头铁耙到营里来投军。人多了,没有刀枪和旗子,他们就砍了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杆。就这样,陈胜、吴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支农民起义军。

解读

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道出了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的政治理想。那些骑在人们头上作威作福的官老爷并不是命中注定的。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权利。如果哪里有压迫和不平等现象,哪里就出现反抗。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反抗的就是政治不平等现象。

萧何以民为本,汉高祖纳谏

名言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尚书·周官

故事

公元前202年,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公元前206年前195年在位)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建立汉朝。刘邦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高祖。然而,出身低微的汉高祖当了皇帝后,便逐渐开始追求起享乐来。一天,他命令手下人在京城长安附近强行圈了一大片山川土地,不许百姓在这片土地上种地,而把它变为专供自己打猎游乐的场所,还给它起了个美名叫“上林苑”。

汉高祖刘邦这样做,很不得人心。当时的百姓经过多年战乱,生活非常窘迫,土地对人民来说,相当重要。可由于人们畏惧皇帝的权势,对此事,谁也不敢说什么。这时,丞相萧何考虑再三,便上书汉高祖,指出:“长安附近可耕的土地已经很少了,陛下开辟‘上林’,使京城土地更紧张,希望陛下能体察民情,把‘上林’大片空地赐给无地的百姓耕种。”

高祖看了这封奏疏后,十分恼火,派人把萧何找来。一见萧何的面,便气哼哼地说:“你明明知道‘上林’是专供我打猎用的,为什么有意让我难堪,非让我把它让出来,给百姓耕种?我看,你一定是受了什么人的贿赂,才说出这样的话。”

萧何据理力争,他从土地,谈到民心;从民心,谈到天下,希望刘邦能从大处着眼,把“上林”让出来。

最后,萧何说道:“陛下贵为天子,享用之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许多百姓身无长物,连赖以生存的东西都没有。请陛下为江山社稷考虑,给他们一个平等的活命机会。”

刘邦见萧何没有丝毫服软的表示,依然让自己交出“上林”,更加气恼。他厉声道:“朕是皇帝,自然应该享受这些。那些草民算什么呢?你怎么能把朕和他们相提并论?”

萧何反驳道:“陛下还记得当初打天下时,您和将士们同甘共苦的情景吗?平等地对待身边的人,陛下能够取得天下;但若一意孤行,对天下不公,天下恐怕也会被别人抢去。”

刘邦闻言大怒,当即命人把萧何抓起来,并送到廷尉处治罪。

大臣王卫尉觉得刘邦这样做太过分了,便挺身而出,为萧何争辩。他责问高祖道:“萧丞相如今身在牢狱,请问陛下,他到底犯了什么罪?”

汉高祖见王卫尉这样问自己,没好气地说:“萧何为人过于狂妄。我听说当年李斯辅佐秦王,处处总是替君主着想,有了功劳,也都归于君主。可萧何受了人家的贿赂,为了讨好老百姓,竟要我把‘上林’让出来给百姓种地。我就凭这个把他关了起来,我还要治他的罪呢!”

“陛下,臣认为您这样待萧丞相不公平!”王卫尉听了高祖的话,情绪激动地说。

“怎么不公平?”高祖很不满地问道。

“陛下,臣认为,您说丞相接受了人家的财物,到底有什么根据?从前,陛下东征西战,萧丞相在关中发展生产,使关中变得十分富足。在那种情况下,丞相没有干过一件为自己谋私利的事,现在陛下怎么能毫无根据地就随便说萧丞相受了人家的财物呢?陛下好好想一想,丞相让陛下让出‘上林’,这是不是替国家考虑?百姓有田种了,国家才能安宁。国家安宁了,陛下您的统治才能稳固。丞相坚持办有益于民的事,陛下本应加以褒奖,为什么要治人家的罪呢?”王卫尉越说越激动,他一口气向高祖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刘邦越听越觉得理亏,他虽然心里还是很不高兴,可王卫尉的话说完了半天,他也没想出一句反驳的话。最后,他一生气,转身回宫去了。

这天夜晚,刘邦一夜没合眼,他反复想着白天发生的事。王卫尉的话,像一根根针,刺痛着他的心。冷静想来,王卫尉的话虽然有些刺耳,但还是有道理的,自己对萧何的确做得太过分了。但那天自己和萧何争得很厉害,现在突然放了人家,岂不是等于认输?这太失面子了。想到这,他又犹豫起来。不过最后,他还是决定放了萧何。他觉得,一个明智的国君,应该是做错了事就有勇气承认,不能怕丢了面子,而误了天下大事。于是,第二天一早,他就派人释放了萧何。

萧何被释放后,刘邦亲自接见了他。刘邦悔恨交加地向萧何赔礼道:“丞相为民请命,是国家的贤相。我不仅不为民着想,反而随心所欲无端抓了你。我这是在做昏君桀、纣的糊涂事啊!我要好好反省自己,并要让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我的过失。”

萧何见皇上能知错改过,并亲自向自己赔礼,十分感动。汉高祖将上林苑分给了无地的农民,也受到了天下的颂扬!

解读

西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也是历时最长的封建王朝之一,主要原因就是大力贯彻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的情况下,想要实现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以民为本思想的贯彻,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相对的平等,即萧何所说的给天下人一个平等的生存机会。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