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史记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四章 识才·用人篇
第四章 识才·用人篇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6432  |  更新时间:2015-03-18 14:30:07  |  分类:

儿童教育

人才,是任何一个群体都渴求的,也是任何一个个体都希望成为的。本篇中周公吐哺的名言故事,特别令人感动;毛遂自荐的名言故事,也十分令人钦佩;“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避亲”的名言故事,则让人钦佩举荐者的胸怀与坦荡;而孔子“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名言故事,则让人警醒与反思。总之,看这些名言故事,对于我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有益处的。

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五帝本纪

尧说:“我毕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所以最终还是把天下传给了舜。

帝尧的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戴的是黄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朱红色的车子驾着白马。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绩昭著,各方诸侯邦国都能和睦相处。

尧帝雕像

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守其职,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

尧说:“谁可以继承我的这个事业?”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通达事理。”尧说:“哼!丹朱吗,他这个人愚顽、凶恶,不能用。”

尧又问道:“那么还有谁可以?”欢兜说:“共工广泛地聚集民众,做出了业绩,可以用。”尧说:“共工好讲漂亮话,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骗上天,不能用。”

后来,尧又问:“四岳,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说:“我们的德行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

尧说:“那就从所有同姓异姓远近大臣及隐居者当中推举吧。”大家都对尧说:“有一个单身汉流寓在民间,叫虞舜。”尧说:“对,我听说过,他这个人怎么样?”四岳回答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而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们不至于走向邪恶。”尧说:“那我就试试他吧。”

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德行。舜让她们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音规)河边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尧认为这样做很好,就让舜试任司徒之职,谨慎地理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人民都遵从不违。尧又让他参与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变得有条不紊。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恭恭敬敬。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

尧更认为他十分聪明,很有道德,把他叫来说道:“三年来,你做事周密,说了的话就能做到。现在你就登临天子位吧。”舜推让说自己的德行还不够,不愿接受帝位。

可是尧了解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不配传给他天下,因此才姑且试着让给舜。让给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对丹朱一人不利;传给丹朱,天下人就会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处。尧说:“我毕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所以最终还是把天下传给了舜。

尧不让自己的儿子丹朱继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儿子“愚顽、凶恶”,不配登上帝位。他的高尚品德在一句“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中表露无遗。这让我们想起晋武帝,他的儿子是个白痴,有大臣暗示说:可惜了皇位。然而武帝最后还是传位给了这个傻儿子,结果导致八王之乱出现,敲响了西晋灭亡的警钟。二者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

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夏本纪

禹为人办事敏捷而又勤奋,他的品德不违正道,他仁爱之怀人人可亲,他讲的话诚实可信,发出来的声音自然地如同音律,动作举止自然地可为法度,乃至重要规范准则都可从他身上得出。他勤勉肃敬,可作为人所共遵的纲纪。

当帝尧的时候,滔滔的洪水,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山岳,漫没了丘陵,老百姓陷在愁苦中。尧急着要找到能治水的人,群臣、四岳都说鲧可以。尧说:“鲧是个违背上命、败坏同族的人,不可用。”四岳说:“这一辈人员中没有比鲧更能干的了,希望陛下试试。”于是尧采纳了四岳的意见,用鲧治水。费了九年功夫,洪水之患没有平息,治水无功。于是帝尧就再设法寻求人才,另外得到了舜。舜被提拔重用,代理执行天子的职务,按时巡行视察各地诸侯所守的疆土。于巡行中发现鲧治水太不像话,就在羽山海边诛杀了鲧。天下的人都认为舜处理得当。这时舜选拔了鲧的儿子禹,任命他继续从事鲧的治水事业。

尧崩逝后,帝舜问四岳说:“有能够很好地完成尧的事业、可以担任官职的人吗?”都说:“如果让伯禹做司空,一定能很好地完成尧的勋业。”帝舜说:“啊!就这样吧!”因此就任命禹说:“你去平定水土,要好好地干啊!”禹下拜叩头,推让给契、后稷、皋陶等人。舜说:“还是你去担负起你这一任务吧!”

禹的为人,办事敏捷而又勤奋,他的品德不违正道,他仁爱之怀人人可亲,他讲的话诚实可信,发出来的声音自然地如同音律,动作举止自然地可为法度,乃至重要规范准则都可从他身上得出。他勤勉肃敬,可作为人所共遵的纲纪。

禹就和伯益、后稷一起奉帝舜之命,命令诸侯百官征集民夫,展开平治水土工作。随着山势树立标识,确定那些高山大川。禹伤痛父亲鲧治水无功被杀,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经过自己家门也不敢进。自己吃穿都很简朴,但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尽礼。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不惜耗巨资于修渠挖沟等水利工程。他赶旱路坐车,走水路坐船,走泥泞的路坐橇,走山路用屐底有齿的檋。经常随身离不开的东西,就是测定平直的水准和绳墨,划定图式的圆规和方矩,四时都带着他们,用以从事于开划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筑九州湖泽堤障,计度九州山岳脉络。

大禹治水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恶高下都评定出等级,能按照规定认真进贡纳税,赋税的等级都是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

就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于是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从此太平安定。

对于大禹这种“发出来的声音自然地如同音律,动作举止自然地可为法度”的人,我们除了表示敬重,就是学习其身上的美德,哪怕只是学到一点点,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当然,学习美德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用实际的行动来做注脚。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

——魏世家

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曾经教导寡人说:‘家贫就想得贤妻,国乱就想得贤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您看怎么样?”

魏文侯是一个贤明的国君。他遵从圣贤之道,对待贤人非常恭敬,曾跟随孔子的弟子子夏学习经书。他对待贤人段干木如同上宾,每次经过段干木的住处,都要用手扶着车的栏杆,对段干木的房屋行注目礼,表示敬佩之情。他任命贤能的西门豹为邺郡郡守,把魏国最难管辖的邺郡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百姓生活安宁,国力日益强盛。

魏文侯没有满足现有的成就,仍然求贤若渴。一天,他询问李克说:“您曾经教导我说:‘家庭贫穷了就需要贤惠的妻子来料理,国家不安定了就需要贤能的宰相来治理。’现在我就要安排宰相了,目前有魏成子和翟璜两个人选符合条件,您看任命谁最为合适呢?”李克回答说:“据我所知,身份卑贱的人不应该替身份尊贵的人谋划事情,关系疏远的人不应该替关系亲近的人谋划事情(卑不谋尊,疏不谋戚)。您问的问题不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所以我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魏文侯再三地要求李克发表意见。李克无法推辞,于是说:“其实选用谁做宰相并不难。您对此感到困难是因为您平时不注意考察的缘故。您品评一位大臣,可以观察他平时都和什么人亲近;观察他富有的时候和哪些人结交;观察他身居高位的时候向您推举哪些人;观察他不得志的时候不做哪些事情;观察他贫困的时候不要哪些东西(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通过观察这五点就完全可以决定选用谁担任宰相了,还有什么必要询问我呢!”魏文侯听到之后恍然大悟,他如释重负地说:“先生您回家去吧,我已经决定任命谁做宰相了。”

与魏文侯结束谈话,李克急忙出宫。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来到翟璜的家里。翟璜知道魏文侯召见李克商议选择宰相的事情,询问李克结果,李克告诉他魏文侯已经决定选用魏成子做宰相了。翟璜听到以后,气得脸色都变了。他质问李克说:“凭你对我的了解,你说说,我哪一点比不上魏成子?国君一直为邺郡难于治理而担忧,我向他推荐了西门豹,把邺郡治理得非常好;国君准备攻打中山国,我向他推荐了乐羊,一举灭掉了中山国;国君找不到镇守中山国的合适人选,我向他推荐了你,结果你把中山国治理得非常安定;国君的儿子没有合适的老师,我向他推荐了屈侯鲋,国君非常满意。我为国家做了这么多好事,为什么你不向国君推荐我而去推荐魏成子呢?”李克说:“您向国君推荐我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结党营私,让我在国君面前夸奖你,以便升官发财吗?君主认为宰相只能在你和魏成子之间挑选,并征求我的意见,我向君主提出了五点考察大臣的原则。君主听完之后,稍加思考就决定任命魏成子为宰相了。再说,您怎么能够和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虽然享有非常丰厚的俸禄,但是他把其中的9/10都用在了别人的身上,只把剩下的1/10用在自己和家人的身上。他还从东方聘请来了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三个贤人,让他们作为君主的老师,而不是让他们做魏国的臣子占据重要职位。而您所推荐的那五个人现在都成为魏国的大臣,个个手握重权,可见您推举他们有私人目的。就凭这一点您就不能和魏成子相比啊!”

翟璜听完李克的话,思考了一会儿,觉得非常有道理。此时,他不仅不再怨恨李克没有推荐自己,反而加深了对李克的尊敬。魏成子担任了魏国的宰相后,果然不负众望,把魏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李克提出了辨别和选拔人才的方法,即看一个人操守品德如何,主要是看他面对贫穷与富贵、低贱与腾达时如何为人处世,而不是听他自吹自擂。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称得上君子。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担当起扶危定倾、理乱兴治的重任。

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避亲

君子曰:“祁傒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

——晋世家

君子说:“祁傒可以算作不偏私了。在外举荐不避仇人,在内举荐不避儿子。”

悼公元年(前572),正月庚申日,栾书、中行偃杀死了厉公,只用一辆车陪葬了他。厉公是在被囚禁了六天后死去的,死去十天后的庚午日,智罃迎接公子周来晋,到了绛,杀鸡和大夫结盟拥立公子周,这就是悼公。辛巳日,到武宫朝拜。二月乙酉日,公子周即位。

悼公周的祖父捷是晋襄公的儿子,没能继位,号称桓叔,桓叔最受怜爱。桓叔生下惠伯谈,谈生下悼公周。周即位时已十四岁。悼公说:“祖父、父亲都未能继位而到周避难,客死在周。我认为自己已经疏远了,从未盼望当晋君。今天,大夫们不忘文公、襄公的意愿而施惠,拥立桓叔的后代,全仰仗祖宗和大夫们的威灵,得以继承晋国的祭祀,难道敢不兢兢业业吗?大夫们也应该辅佐我!”于是驱逐了不忠于国君的七个大臣,修整旧的功业,向百姓布施恩惠,抚恤文公回晋时各位功臣的后代。秋天,讨伐郑国。郑军大败,于是又到了陈国。

公元前570年,晋国会见诸侯。悼公向大臣们询问可以任用的人,祁傒推荐解狐。解狐是祁傒的仇人。悼公又问还有谁,祁傒又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君子说:“祁傒可以算作不偏私了。在外举荐不避仇人,在内荐不避儿子。”

正在会见诸侯时,悼公的弟弟杨干乱了军阵,魏绛杀死了他的驾车人。悼公很生气,有人劝谏悼公,悼公终于认识到绛很有贤德,任用他主持政务,派他与戎讲和,戎终于非常亲近晋国。

公元前562年,悼公说:“从我任用魏绛以来,九次会合诸侯,与戎翟和解了,这全是魏子的功劳。”悼公赐给他乐队,他三次辞让才接受下来。

外举不隐仇,显示的是一种胸怀与大度,对于这样的举荐者,是非常值得我们表示敬意的;内举不避亲,显示的是一种坦荡与真诚,对于这样的举荐者,只要他荐举的确实是能够胜任的人才,也是无可厚非的,相反也要对他不怕人说三道四的勇气,表示敬意。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鲁周公世家

我为了接待贤士,洗头时要三次握起头发,吃饭时要三次吐出咀嚼的食物,即使这样还怕失掉贤能的人才。

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他还很年幼。周公担心天下人会因此背叛朝廷,就坐上王位替代成王主持国家大政。管叔知道以后,就在国内散布流言说:“周公想废掉成王,自己做王。”周公听到后对太公望、召公夹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担心天下人背叛周王朝,无法向历代先王交代。先王历尽艰辛创下的事业刚刚起步,武王却在此时早逝,成王还年幼,我是为了稳定周朝的大业才这样做的。”他不顾流言蜚语,继续尽心辅佐成王,并且命令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到鲁国担任国君。

伯禽临行前,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在全天下人当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为了接待贤士,洗头时要三次握起头发,吃饭时三次吐出咀嚼的食物,即使这样还怕失掉贤能的人才。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能依仗着国君的地位而骄傲轻慢。”

周公吐哺亭

管叔、蔡叔、武庚等人率军反叛周王室。周公奉成王的命令率领大军东征,途中写成了大诰。大军长驱直入,杀掉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收伏了殷商的遗民,封康叔到卫地。封微子到宋地,让他做国君,祭祀历代商王。周公用两年时间平定了淮夷和东部其他地区,诸侯全部归顺周王朝。

成王七年(前1035),周公去洛邑建造城池,通过占卜得到大吉之象,就把洛邑作为周朝的东都。这时,成王已经长大,能够处理国事。周公就把国政归还给成王。过去周公代替成王临朝听政时,面朝南方,背靠屏风,接受诸侯的朝拜。还政给成王后,周公回到臣子的位置上,面向北恭恭敬敬地站立,严格遵守君臣之道。

成王幼小的时候,有一次生了重病,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到河里,向神灵祝告说:“成王年龄太小还没有主见,冒犯神灵旨意的是我周公姬旦,如果要惩罚就惩罚我吧!”随后把祝告册书藏在内府,此后成王的病很快痊愈。等到成王临朝后,有人向成王诬陷周公,周公因此逃亡到楚国。成王搜查周公内府档案的时候,发现周公当年的祈祷册文,感动得泪流满面,立即把周公迎回。

周公说:“我为了接待贤士,洗头时要三次握起头发,吃饭时要三次吐出咀嚼的食物,即使这样还怕失掉贤能的人才。”相信听到这句话的人都会受到感动与震撼,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流芳百世的大贤人周公对待人才的态度;进而我们对他治理下的国家何以能蒸蒸日上也能理解了:周公如此爱惜重视人才,他手下的人能不为国家竭尽所能吗?

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故曰非常之原,黎民惧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

——司马相如列传

大概社会上一定要有超越寻常的人,才会有超常的事情出现;有了超常的事情出现,才会创建异乎寻常的功业。异乎寻常,当然是常人感到奇异的。所以说超常的事情开始出现时,百姓会惊惧;待到事情成功了,天下之人也就安然太平了。

相如出使西南夷时,蜀郡的年高长者多半都说开通西南夷没有用,纵然是朝廷大臣也有人以为是这样的。相如也想向皇上进谏,但建议业已由自己提出,因而不敢再进谏言了,于是就写文章,假借蜀郡父老的语气写成文辞,而自己来诘难对方,以此讽谏皇上,并且借此宣扬自己出使的本意,让百姓了解天子的心意。那文章说:

汉朝建国已七十又八年,美德充盛,存在于六代君王的政事之中,国势威武盛大,历久相传的皇恩深远广大,不但国内万民受惠,就连方外也得到余恩。于是皇上才下令使者西征,阻挠者顺应形势而退让,德教之风所到之处,无不随风倒伏。因而使冉夷臣服,駹夷顺从,平定了筰,保全了邛,占领了斯榆,攻取了苞满。然后使络绎不绝的车马掉转车辕,起程东来,将回京禀报天子,到达蜀郡成都。

这时耆老、大夫、荐绅、先生共有二十七人,严肃认真地前来拜访。寒喧已毕,趁机进言道:“听说天子对于夷狄之人的态度,只是牵制他们不使断绝关系而已。而现在却使三郡的士卒疲困不堪,去打通夜郎的道路,至今三年,修路之事尚未能最后完成,士卒已劳苦疲倦,万民已生活不富足。如今又要接着开通西夷,百姓劳力已经耗尽,恐怕不能最终完成此事,这也是使者的负担啊,我私下为您忧虑。况且那邛、筰、西僰与中国并列,已经过许多年了,记都记不清了。仁德之君不能全靠仁德招来,势强力大的国君也不能全靠武力兼并,想来恐怕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吧!如今割弃良民的财物去增加夷狄的财物,使汉朝依赖的人民遭受疲困,而去待奉无用的夷狄,鄙漏之人见识短浅,不知道所说的是否正确。”

使者说:“怎么说这样的话呢?一定像你说的那样,那么蜀郡人的衣着习惯永不改变,巴郡人的风俗也永远不会变化了。我常常讨厌听这种说法。但是这事情的重大意义,本来不是旁观者所能看出来的。我行程急促,其详情不可能细说给你们听,请为大夫们粗略地陈说一番。

“大概社会上一定要有超越寻常的人,才会有超常的事情出现;有了超常的事情出现,才会创建异乎寻常的功业。异乎寻常,当然是常人感到奇异的。所以说超常的事情开始出现时,百姓会惊惧;待到事情成功了,天下之人也就安然太平了。

“从前洪水涌出,四处泛溢,百姓上下迁移,崎岖而不安宁。大禹为此忧虑,就阻塞洪水,挖掘河底,疏通河道,分散洪水,稳定灾情,使洪水东流大海,让天下百姓永葆安宁。承受这样的劳苦,难道只有百姓?大禹终日思虑而心神烦劳,却还要亲身参加劳作,累得手脚生出老茧,身上瘦得没有肉,皮肤磨得生不出汗毛。所以他的美好功业显赫于无穷的后世,名望传扬至今。

“况且帝王之事本来没有不从忧劳开始,而以逸乐结束的。这样说来,那么承受天命的祥瑞,正在通西夷这件事上。如今皇上将要封禅泰山,祭祀粱父山,使车上的鸾铃鸣响,音乐和颂歌之声高扬,汉君之德上同五帝,下越三王。旁观者没看到事情的主旨,如同鹪明已在空廓的天空飞翔,而捕鸟者还眼盯着薮泽,真是可悲啊!”

于是诸位大夫心情茫然,忘却了来意,也忘记了他们原来要想进谏的话,深有感慨地一同说:“令人信服啊,汉朝的美德!这是鄙陋之人愿意听到的。百姓虽然有些怠惰,请允许我们给他们做个表率。”大夫们惆怅不已,自动后退,拖延一会儿,辞别而去。

一个人能成就大事,他必有一些非常之举,比如,他会有惊人的专注与勤奋,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为了搞一项实验可以连续几天不休息;比如,他会有百折不回的坚强与毅力,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他发起的起义一次又一次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努力,最终如愿以偿。比如,他能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韩信能忍胯下之辱,终成千古名将。总而言之,一个人的成功,绝不是没有原因的;同样,一个人的失败,也是有其没能克服的弱点的。

脱颖而出

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平原君虞卿列传

请你将我装在口袋里。如果我毛遂早点被装在口袋里,那么锥柄都会露出来,而不仅仅是它的尖端露出来而已。”

秦昭襄王杀了白起,又派郑安平带领五万精兵去帮助王龁。赵孝成王一看秦国又增了兵,似乎是不攻下邯郸,誓不罢休。情急之中,他请平原君想办法去向各国求救。平原君说:“魏公子无忌是我的亲戚,再说我们跟他一向有交情,他准能劝魏王发兵来救。楚国很有实力,就是离这儿远些。我亲自去一趟,楚王也许能帮咱们。”赵孝成王就请平原君去楚国定合纵之约,平原君准备挑选门客中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20人陪同前往。

他有三千多门客,要挑选二十个本来应该不算困难。可是这些人,文是文的,武是武的,要文武全才真不易找。平原君挑来选去,挑了19个人。他叹道:“我费了几十年的功夫,养了3000多人,如今连20个人都挑不出来,真是太令人失望了。”那些平日就知道吃饭的门客,这时候非常羞愧。忽然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起来,向平原君自荐说:“我听说你将要到楚国去订合纵之约,打算在门客中挑选20人陪同前往,不求外人。现在还少一人,不知道我毛遂能不能充个数?”平原君问:“先生到我门下有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生居在世上,好比锥子装在口袋里,它的尖端马上就会显露出来。先生来到我门下三年,左右的人没有称颂你的,我也从未听到过称颂你的话,这说明先生你并没有什么长处。先生没有才能,还是留下来吧。”毛遂说:“请你将我装在口袋里。如果我毛遂早点被装在口袋里,那么锥柄都会露出来,而不仅仅是它的尖端露出来而已。”平原君最终同意毛遂同行了。另外19个人都嘲笑他,但没有阻止他去。

毛遂自荐

毛遂在到楚国的路上,和同行的19个人交谈辩论,19个人都折服了。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考烈王在朝堂上讨论着合纵抗秦的大事,说明事情的利害关系,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商讨。毛遂和其他19个人站在台阶下等着。平原君说得舌敝唇焦,楚考烈王说什么也不同意抵抗秦国。他说:“合纵抗秦是贵国提出来的,可是没有什么好处。苏秦当了纵约长,给张仪破坏了;我们的怀王当了纵约长,下场是死在秦国;齐滔王也想当纵约长,反倒给诸侯杀了。各国诸侯就只能自顾自,谁要打算联合抗秦,谁就先倒霉。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平原君确定了合纵盟约便返回赵国,回到赵国后,说:“我不敢再观察识别人才了。我观察识别人才多说上千,少说几百,自认为不会遗漏天下的贤能之士,现在竟然把毛先生给漏下了。毛先生一次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的传国之宝还尊贵。毛先生凭着他那一张能言善辩的嘴,竟比百万大军的威力还要强大。我不敢再观察识别人才了。”于是把毛遂尊为上等宾客。

这个故事里包含了两个非常有名的成语:一个是毛遂自荐,一个是脱颖而出。毛遂自荐,需要的是勇气与自信;脱颖而出,需要的是才能与卓异。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如果你自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胜任某件事,何妨像毛遂一样自荐,从而引得别人的刮目相看呢?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早救患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

——孙子吴起列传

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孙膑算计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吴起向魏武侯讲凭借地理形势的险要,不如给人民施以恩德的道理,然而一到楚国执政却因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魏国有一名大将叫庞涓,他指挥魏军打了不少胜仗,自以为是了不起的军事家。可是他心里明白,他的同学齐国人孙膑,本领比他强得多。据说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13篇兵法。

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他居心不良,安排了一条陷害孙膑的诡计。他向魏惠王举荐孙膑,魏惠王很高兴地派人请来孙膑,共议国事。孙膑的才华处处显露出来以后,庞涓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谋反。魏惠王大怒要杀孙膑,庞涓又假意讲情,结果孙膑被治了罪,剜掉了双腿的膝盖骨,成了残废。

后来孙膑知道了这是庞涓的诡计,一怒之下,烧掉了即将写成的兵书,装成疯癫,麻痹庞涓,再设法逃脱虎口。恰好齐国的一位使臣到魏国办事,偷偷把孙膑藏在车内,混过了关卡,带到齐国。

齐国国君十分敬重孙膑,想拜他为大将,孙膑极力推辞:“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如果当了大将,众人会笑话的。”齐威王就让他做军师,行军时坐在有篷帐的车里,协助大将田忌作战。

在孙膑的策划下,齐军连打胜仗。公元前342年,庞涓带魏军攻打赵国,田忌、孙膑率齐军救赵。但孙膑指挥军队不去赵国,而直接攻打魏国。

庞涓得到情报,忙从燕国撤兵赶回魏国。路上庞涓观察齐军扎过营的地方:第一天的炉灶数,足够10万人吃饭用的;第二天的炉灶数,够5万人吃饭用的了;第三天的炉灶数,只够3万人吃的了。庞涓放了心,笑着说:“我就知道齐兵都是胆小鬼,到魏国才3天,10万大军就逃散了一大半。”他下令急追齐军。

魏军一直追到马陵,天渐渐黑了,马陵道在两山之间,路很窄,两旁都是深涧。这时,有士兵报告:“前面山道都用木头给堵住了。”庞涓急忙上前去看,果然如此,只有一棵大树没被砍倒,大树上还有一大片树皮被砍掉了,上面好像还写着字。庞涓命人拿火把来,借火光一看,他大惊失色,原来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落款是“孙膑”。庞涓想撤兵已来不及了。这时四面杀声震天,不知有多少支箭一齐射来,齐军已把魏军团团围住了。庞涓身中数箭,他已无路可走,就在树下自刎了。

故事2

吴起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为了出仕而送礼活动耗尽家财,结果一官未得反受同乡讥笑。吴起由此狂怒,竟杀非议自己的三十邻人后逃往鲁国。他求学于儒家大师曾子,又因母丧不归,被注重孝道的老师逐出。

公元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于是杀了自己的妻子表示决心,鲁君于是任命他为将军。吴起率兵大败齐军,鲁君大加封赏。

吴起的得势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有些人在鲁公面前中伤吴起,首先历数他的残暴无情,然后又说:“鲁国是个小国,一旦有了战胜的名声,就会引起各国都来图谋鲁国了。而且鲁国和卫是兄弟国家,鲁君用吴起,就是抛弃了卫国。”鲁君因而疑虑,就辞退了吴起。

吴起离开鲁国后,受到魏文侯的赏识,被任命为将军,率军攻打秦国,攻克五座城邑。

魏文侯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就任命他为西河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吴起用兵如神,“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威震诸侯,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任西河的守将,威信很高。魏国选相,很多人都看好吴起,可是最后却任命田文为相。田文死后,公叔任相,他妻子是魏国的公主,公叔对吴起非常畏忌,便想害吴起。他有个仆人对他说:“吴起很容易除掉。”公叔说:“怎么办?”仆人说:“吴起为人有节操,廉洁而重视声誉,你可以先向武侯说:‘吴起是个贤明的人,我们魏国属于侯一级的小国,又和强秦接壤,据我看,恐怕吴起不想长期留在魏国。’武侯必然要问:‘那怎么办呢?’你就乘机向武侯说:‘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许配给吴起,他如果顾意留在魏国就必定欣然接受,如果不顾意留在魏国就必然辞谢。以此就可以探测他的想法了。’然后你再亲自把吴起邀到你的府上,使公主故意发怒而轻谩你。吴起看见公主那样轻贱你,他想到自己也会被轻贱,就会辞而不受。”于是照计行事,吴起果然看见公主轻谩魏相就辞谢了武侯。武侯因而对吴起有所怀疑而不信任他了。吴起害怕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很能干,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为相。他严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废除了较疏远的公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战士。主要目的是加强军队,破除纵横捭阖的游说。于是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因此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原来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到楚悼王死后,公族责成和大臣叛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意在以此或许可使作乱者有所顾忌,若作乱者无所顾忌,射我必射到楚悼王,只要他们敢射就暴露他们是反叛的罪人。然而,追杀吴起的楚贵族还是乱箭射杀了吴起。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是十全十美,无所不能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也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善于扬长避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遇见别人,就应该去发现并学习他的长处,而并不是发现他人的短处并去嘲笑、讽刺,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地完善与提高自己。

后来居上

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汲郑列传

陛下用人方法,就像堆柴垛一样,后堆的反居其上。

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荣任卿、大夫之职。靠父亲保举,孝景帝时汲黯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他与人相处很傲慢,不讲究礼数,当面顶撞人,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心性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就不耐烦相见,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但是汲黯好学,又好仗义行侠,很注重志气节操。他平日居家,品行美好纯正;入朝,喜欢直言劝谏,屡次触犯皇上的面子。

一次,汉武帝招揽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政绩呢!”武帝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一变就罢朝了。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取容,阿谀奉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损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么办!”

大将军卫青入侍宫中,武帝曾蹲在厕所内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平时有事求见,武帝有时连帽子也不戴。至于汲黯进见,武帝不戴好帽子是不会接见他的。武帝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适逢汲黯前来启奏公事,武帝没戴帽,望见他就连忙躲避到帐内,派近侍代为批准他的奏议。

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汲黯力求国家少事,常借向武帝进言的机会建议与胡人和亲,不要兴兵打仗。武帝正倾心于儒家学说,尊用公孙弘,对此不以为意。及至国内事端纷起,下层官吏和不法之民都弄巧逞志以逃避法网,武帝这才要分条别律,严明法纪,张汤等人也便不断进奏所审判的要案,以此博取武帝的宠幸。而汲黯常常诋毁儒学,当面抨击公孙弘之流内怀奸诈而外逞智巧,以此阿谀主上取得欢心;刀笔吏专门苛究深抠法律条文,巧言加以诋毁,构陷他人有罪,使事实真相不得昭示,并把胜狱作为邀功的资本,于是武帝越发地倚重公孙弘和张汤,公孙弘、张汤则深恨汲黯,就连武帝也不喜欢他,想借故杀死他。公孙弘做了丞相,向武帝建议说:“右内史管界内多有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居住,很难管理,不是素来有声望的大臣不能当此重任,请调任汲黯为右内史。”汲黯当了几年右内史,任中政事井井有条,从未废弛荒疏过。

大将军卫青已经越发地尊贵了,他的姐姐卫子夫做了皇后,但是汲黯仍与他行平等之礼。有人劝汲黯说:“从天子那里就想让群臣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如今受到皇帝的尊敬和器重,地位更加显贵,你不可不行跪拜之礼。”汲黯答道:“因为大将军有拱手行礼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吗?”大将军听到他这么说,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与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人。

当今天子已经多次征讨匈奴大获战绩,汲黯主张与胡人和亲而不必兴兵征讨的话,他就更加听不进去了。

当初汲黯享受九卿待遇时,公孙弘、张汤不过还是一般小吏而已。等到公孙弘、张汤日渐显贵,和汲黯官位相当时,汲黯又责难诋毁他们。不久,公孙弘升为丞相,封为平津侯;张汤官至御史大夫;昔日汲黯手下的郡丞、书史也都和汲黯同级了,有的被重用,地位甚至还超过了他。

汲黯心窄性躁,不可能没有一点儿怨言,朝见武帝时,他走上前说道:“陛下使用群臣就像堆柴垛一样,后来的堆在上面。”武帝沉默不语。一会儿汲黯退了下去,武帝说:“一个人确实不可以没有学识,看汲黯这番话,他的愚直越来越严重了。”

从诤臣汲黯话里化出的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胜过先前的,后辈胜过前辈。与俗语“长江后浪推前浪”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之所以能“后来居上”,是因为前行者已经筑好了台阶,我们是沿着他们筑好的“台阶”走上去的,所以对于前行者,我们应当表示敬意,切不可站在顶端俯视或嘲笑他们。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牢记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的一句话:“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所以说,谦虚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而是引领我们攀得更高的阶梯。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听到这些事,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单从相貌上判断人,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宰予,字子我。他口齿伶俐,擅长辞辩。拜在孔子门下以后,问道:“一个人的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时间不是太长了吗?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义必定会毁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败环。一年间,陈旧的谷子吃完了,新的谷子又成熟了,钻木取火的木材换遍了,守丧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说:“只守丧一年,你内心安不安呢?”宰我回答说:“心安。”孔子说:“你既然感到心安理得,你就这样做吧。君子守孝期间,即使吃美味的食品,也感觉不到甜美,听到动听的音乐也感觉不到高兴,所以君子才不这样做呀。”宰我退了出去,孔子说:“宰予不是个仁人君子啊!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脱离母亲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礼仪啊。”

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是不能雕刻器物的,腐秽的墙壁是不能够粉刷的。”

孔子

宰予询问五帝的德行,孔子回答说:“你是没有资格问这种问题的人。”

后来,鲁哀公询问宰予用什么木料做土地神主的事,宰予回答说:“夏代用松树,殷代用柏树,周代用栗树。用栗树的意思是,使老百姓畏惧战栗。”孔子听到后,很生气,对宰予说:“已经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说了;既成的事实,是无法挽回的;既然已经过去,就不必再追究了。”最后,宰予担任临菑的大夫,参与了田常作乱的事,被砍了头、灭了族,孔子为此感到十分惋惜。

澹台灭明,是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的体态相貌很丑陋。想要侍奉孔子,孔子认为他资质低下。从师学习以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去会见公卿大夫。他往南游历到长江,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他的声誉传遍了四方诸侯。

孔子听到这些事,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单从相貌上判断人,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孔老夫子的反省,值得我们引以为戒。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容易被表相所误导,外表看上去美的,便也认为他的内在也是美的;而外表丑的,便也认为其内在是不值得一看的。与之相关的俗语有“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于是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华而不实的人或物。他们过度在乎外表的包装,而忽视了内在的品质。这样一来就本末倒置了。其实,“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仅从外表去看一个人,是不可靠的,我们还须深入了解。

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高祖本纪

刘邦说:“如今正当乱世,诸侯纷纷起事,如果安排将领人选不妥当,就将一败涂地。”

秦胡亥元年秋天,陈胜等在蕲县起事,打到陈的时候,自称为王,定国号为“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许多郡县都杀了他们的长官来响应陈涉。

沛县县令非常惊恐,也想率领沛县的人响应陈涉。于是狱椽曹参、主吏萧何说:“您作为秦朝的官吏,现在想背叛秦朝,率领沛县的子弟起义,恐怕没有人会听从命令。希望您召回那些在外逃亡的人,大约可召集到几百人,用他们来胁迫众人,众人就不敢不听从命令了。”于是派樊哙去叫刘季。这时,刘季的追随者已经有近百人了。

樊哙跟着刘季一块儿回来了。沛令在樊哙走后后悔了,害怕刘季来了会发生什么变故,就关闭城门,据守城池,不让刘季进城,而且想要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害怕了,越过城池来依附刘季,以求得保护。于是刘季用帛写了封信射到城上去,向沛县的父老百姓宣告说:“天下百姓为秦政所苦已经很久了。现在父老们虽然为沛令守城,但是各地诸侯全都起来了,现在很快就要屠戮到沛县。如果现在沛县父老一起把沛令杀掉,从年轻人中选择可以拥立的人立他为首领,来响应各地诸侯,那么你们的家室就可得到保全。不然的话,全县老少都要遭屠杀,那时就什么也做不成了。”

于是沛县父老率领县中子弟一起杀掉了沛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季,想要让他当沛县县令。刘季说:“如今正当乱世,诸侯纷纷起事,如果安排将领人选不妥当,就将一败涂地。我并不敢顾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怕自己能力小,不能保全父老兄弟。这是一件大事,希望大家一起推选出能胜任的人。”

萧何、曹参等都是文官,都顾惜性命,害怕起事不成遭到满门抄斩之祸,极力地推让刘季。城中父老也都说:“平素听说刘季那么多奇异之事,必当显贵,而且占卜没有谁比得上你刘季最吉利。”刘季还是再三推让。众人没有敢当沛县县令的,就立刘季做了沛公。

于是在沛县祭祀能定天下的黄帝和善制兵器的蚩尤,把牲血涂在旗鼓上,以祭旗祭鼓,旗帜都是红色的。那些年轻有为的官吏如萧何、曹参、樊哙等都为沛公去招收沛县中的年轻人,共招了两三千人,然后攻城略地,势力一点点发展壮大。

有这么一个带有诙谐味道的问答——问:“21世纪什么最重要?”答:“人才!”由此可见社会的发展,人才是多么重要。2000多年前的古人刘邦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说“如果安排将领人选不妥当,就将一败涂地”。他能在群雄逐鹿中定鼎天下,靠的是什么呀?就是对人才的重视。韩信在项羽那里不过是一个给项羽抬戟的人,而到了刘邦这里,刘邦看出他是一个帅才,于是让韩信登坛拜将,统领千军万马,最终帮助自己打败项羽。

沾沾自喜耳,多易

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

——魏其武安侯列传

汉景帝说:“太后难道认为我有所吝啬而不让魏其侯当丞相吗?魏其侯这个人骄傲自满,容易自我欣赏,做事草率轻浮,难以出任丞相,担当重任。”

魏其侯窦婴,是汉文帝窦皇后堂兄的儿子。他的父辈以上世世代代是观津人。他喜欢宾客。汉文帝时,窦婴任吴国国相,困病免职。汉景帝刚刚即位时,他任詹事。

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弟弟,他的母亲窦太后很疼爱他。有一次梁孝王入朝,汉景帝以兄弟的身份与他一起宴饮,这时汉景帝还没有立太子。酒兴正浓时,汉景帝随便地说:“我死之后把帝位传给梁王。”窦太后听了非常高兴。

这时窦婴端起一杯酒献给皇上,说道:“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帝位应当父子相传,这是汉朝立下的制度规定,皇上凭什么要擅自传给梁王!”

窦太后因此憎恨窦婴。窦婴也嫌詹事的官职太小,就借口生病辞职。窦太后于是开除了窦婴进出宫门的名籍,每逢节日也不准许他进宫朝见。

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国反叛,皇上考察到皇族成员和窦姓诸人没有谁像窦婴那样贤能的了,于是就召见窦婴。窦婴入宫拜见,坚决推辞,借口有病,不能胜任。

窦太后至此也感到惭愧。于是皇上就说:“天下正有急难,你怎么可以推辞呢?”于是便任命窦婴为大将军,赏赐给他黄金千斤。这时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都退职闲居在家,窦婴就向皇上推荐起用他们。皇上所赏赐给的黄金,都摆列在走廊穿堂里,属下的小军官经过时,就让他们酌量取用,皇帝赏赐的黄金一点儿也没有拿回家。

窦婴驻守荥阳时,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等到七国的叛乱全部被平定之后,皇上就赐封窦婴为魏其侯。这时那些游士宾客都争相归附魏其侯。汉景帝时每次朝廷讨论军政大事,所有列侯都不敢与条侯周亚夫、魏其侯窦婴平起平坐。

汉景帝四年(前153),立栗太子,派魏其侯担任太子的太傅。三年后栗太子被废,魏其侯多次为栗太子争辩都没有效果。魏其侯就推说有病,隐居在蓝田县南山下好几个月,许多宾客、辩士都来劝说他,但没有人能说服他回到京城来。

梁地人高遂于是来劝解魏其侯说:“能使您富贵的是皇上,能使您成为朝廷亲信的是太后。现在您担任太子的师傅,太子被废黜而不能力争,力争又不能成功,又不能去殉职。自己托病引退,拥抱着歌姬美女,退隐闲居而不参加朝会。把这些情况互相比照起来看,这是您自己表明要张扬皇帝的过失。假如皇上和太后都要加害于您,那您的妻子儿女都会一个不剩地被杀害。”魏其侯认为他说得很对,于是就出山回朝,朝见皇帝像过去一样。

在桃侯刘舍被免去丞相职务时,窦太后多次推荐魏其侯当丞相。汉景帝说:“太后难道认为我有所吝啬而不让魏其侯当丞相吗?魏其侯这个人骄傲自满,容易自我欣赏,做事草率轻浮,难以出任丞相,担当重任。”终于没有任用他,任用了建陵侯卫绾做丞相。

取得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是难以成大事的;遇到一次小挫折就意志消沉,一蹶不振,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为人处事应当沉得住气,胜不骄,败不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